文明的力量|贵州龙里:院坝会里看“文明之光”
开栏的话: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进一步强调“新时代新征程,精神文明建设要有新气象新作为”,并鲜明提出“四个要”的要求。
进入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在全国各地蓬勃开展,涌现出一大批工作基础扎实、创建成效突出、群众高度认可、具有全国性示范引领作用的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和道德模范。即日起,新华社推出“文明的力量”专栏,聚焦各地蓬勃生长、向上向善的文明力量,发掘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记录凡人善举的温暖故事,展现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的丰硕成果。(开栏的话完)
背街小巷换新颜,文明花开满城香。从2018年被确定为全国第一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县,到今年5月23日入选全国文明城市,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龙里县的文明蜕变并非偶然,而是源于文明创建中的群众自觉行动。
“各位邻居,咱们就这么办,每家每户出资300元,修缮小区脱落的墙皮。明天,我们就联系施工方准备动工。”5月22日,在龙里县冠山街道冠山社区,一场例行院坝会上,经过社区干部和农牧局宿舍小区居民近一个小时的讨论,冠山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袁琳宣布了这个决定。
每周四是冠山社区的“议事日”。针对小区临时召开院坝会很难把居民聚在一起的实际,2024年以来,冠山社区在辖区网格定期召开“逢四说事”院坝会,组织党员、志愿者等现场跟群众一起“议社区大事、解居民难事、谈生活愁事、理邻里急事”。

收到群众的诉求建议,社区按照“公家事、大家事、自家事”进行“三事分流”。“公家事”由街道“派单”到县相关职能部门或单位解决,“大家事”由社区党委联合辖区网格包保单位组织志愿者、小区业委会等共同合力帮助解决,“自家事”由网格员组织小区业委会、小区牵头人与小区居民共同解决。
农牧局宿舍小区居民陈军玉说:“脱落的墙皮万一砸到行人,真的不得了。多亏了这个院坝会,及时消除小区的安全隐患。”
“过去大家对小区事漠不关心,因琐事而起的争吵时有发生。”袁琳说:“现在我们会先公示近期为群众办妥的事,再继续听群众‘说事’,让大家都参与到文明创建中来。”
一次院坝会上,社区幼儿园的小女孩罗依梦说想去看一场电影,可她的父母都是盲人,找不到人陪伴。社区网格员韦永东主动请缨,帮她完成了心愿。
“逢四说事”院坝会,是当地以党建引领文明实践助推基层治理,打造“居民点单、支部派单、全员接单、组织晒单”服务模式的一个窗口。“个人比奉献、家庭比文明、社区比和谐”,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过程中,龙里县组织干部群众对身边的文明事、文明人进行评比,通过“请你来商量”等议事协商举措,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在龙坪社区天佳河滨小区,过去物业管理混乱,一度因居民不买账陷入“失管”,房屋乱建、车辆乱停、垃圾乱倒、电线乱拉等问题突出。

“我第一次来组织开会,只有三个人参加;现在小区组织院坝会,最多的时候两百多人参加。”龙坪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冯会说,这前后的变化,归功于先开好党员会,再开好业委会、群众会的做法。如社区发动党员入户收集问题,解决了水表老化爆表、排水不畅等急事;就小区治理事项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及时更新小区停车管理制度,规范办理酒席、文明养犬等民俗公约。
“用群众话说身边事,大家相互监督执行,增强了党员号召力、业委组织力、居民凝聚力。”冯会说,这个小区经过一年多的治理,不仅解决了各种乱象,还把长桌宴办到了城市里,在小区广场上开晚会,其乐融融。

“龙里的精神文明建设生根于文明培育,生长于文明实践,开花于文明创建。”龙里县委书记冯异星说,坚持“创建为民、惠民、利民、靠民”,党委政府不仅注重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创新治理模式,更关键的是激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让文明成为全民参与的自觉行动。
全民参与,离不开榜样的引领。自2013年启动“德行龙里”年度人物评选以来,当地累计选树了近百位典型模范。他们中,有在平凡投递路上书写劳模光辉的全国人大代表莫富元,有扎根乡村教育30多年的教师滕久贵、吴国先,也有倾情守护基层群众健康的乡村医生罗木、兰新……这些身边的榜样,用最朴实的行动诠释了文明的真谛,让崇德向善在龙里蔚然成风。
从“院坝议事”到“全民共建”,从“问题清单”到“幸福账单”,龙里的实践表明,文明创建不是政府的“独角戏”,而是需要每个人的参与和奉献。正是这种上下联动、党群同心的治理模式,让文明之光照亮了龙里的每一个角落,也让这座小城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行稳致远。(记者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