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7.3毫米背后的守护 陕西气象部门7月24日—27日陕北地区强降水天气服务侧记
前旱后涝,在“七下八上”汛期关键期,陕北地区迎来了一场超强考验。榆林定边,7月24日—27日累计降水267.3毫米;延安吴起,7月24至26日累计降水量263.9毫米,不止于此,榆林靖边小时雨强更是达到72.3毫米。
在如此考验下,得益于气象部门准确及时的预报预警以及地方党委、政府的高效行动,陕北地区在此次强降水过程中,成功避免了因灾人员重大伤亡,最大限度减轻了灾害损失,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早在强降水发生前,省气象局就依托覆盖全省的“空天地”一体化气象监测网络,密切追踪天气系统变化并指导相关市县气象部门开展精准预报工作。7月23日,气象部门就精准研判出此次强降水的影响范围、强度和主要时段,明确指出陕北中北部将出现暴雨,榆林北部局地有大暴雨,并伴有短时强对流天气。这种提前的精准监测,为后续的防灾减灾工作赢得了宝贵的准备时间。
“强降水主要时段为7月24日午后至26日夜间,延安西北部、榆林中东部有暴雨,榆林北部局地有大暴雨。”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陈小婷如是说。本次降水过程持续时间长,陕北中北部累计雨量大,短时雨强大,强降水点状散发需特别注意。
随着时间的推移,省市县三级气象部门持续跟踪天气变化,通过多种渠道密集发布预报预警信息,尽全力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蓝色、黄色、橙色,甚至红色预警信号,无论白天黑夜接连发出,“叫应”也随预警而动,它们像田径赛场的运动员一样迅速传递至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手中,为决策提供最新鲜的依据。

定边县新安边镇大北山村干部杨丹丹根据气象预警信息,对全镇进行拉网式隐患排查,重点检查辖区道路、地质灾害点等关键部位,并通过“村级大喇叭+微信群+入户敲门”等方式,将预警提示传递到每一户村民,确保群众提前转移避险,有效保障了群众的生命安全。
基于气象部门精准的预报预警,陕北地区各级党委、政府迅速行动,提前组织群众转移避险。在榆林,水利局、气象局联合发布山洪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提醒各县(市、区)、各部门压实防御责任,紧盯危险区与强降雨重叠区,组织山洪灾害专题会商、专题部署,强化实地监测与预警“叫应”机制,提前落实转移避险措施。交警部门第一时间封闭道路,开展引导工作,并发布安全出行提示与绕行建议。
在延安,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同步启动市级防汛四级应急响应,为防灾减灾工作争取了宝贵时间。市气象局严格执行 “13161”精细化预报服务机制,24小时监测天气变化。依据气象预报预警信息,水务部门加强河道巡查和水库调度,自然资源部门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施24小时监测,应急管理部门提前转移危险区群众。“26日凌晨我们接到气象局叫应后紧急集结备战。清晨6时,我们和交警、公安一起疏散了街道上的人和车。”吴起雷霆救援队周银磊说。截至26日8时,吴起县安全转移避险安置群众3.46万人。
27日,雨水渐渐退场,在这场与强降水的战斗中,气象部门作为“发令枪”和“指挥棒”,精准预报、提前预警,与公安、交通、农业农村、自然资源等多部门紧密协作,形成强大合力,全心全意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守护陕北地区这片热土。
(通讯员 唐宇琨 张高宇 闫婷)
责任编辑:安心 审核:杨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报料关注西北信息报微信公众号(xbxxbwx)留言或加编辑微信号:y609235490 投稿邮箱:xbxxbxm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