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地质环境下如何筑坝?四川向全球分享经验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9 01:13:00    

5月18日,国际大坝委员会第28届大会暨第93届年会四川专场研讨会议在成都召开,会议主题是“复杂地质环境大坝工程创新与实践”。来自多个国家的水利水电行业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展开专题分享。

在研讨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复明、秘鲁专家Alvarado Ancieta(阿尔瓦拉多)教授、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夏勇、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副院长张茹、四川水发勘测设计研究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杜鹏5位专家,分别围绕基础设施隐蔽病诊治与渗漏涌水防治方面取得的系统创新成果、大坝的安全和加高、定向勘探技术、复杂条件坝基勘察与处理、深地科学与地质时变原位探测实验等方面,分享了各自专业领域的实践经验,为推动坝工技术进步贡献智慧。

四川拥有丰富的水电资源,但也是中国地质构造最复杂的区域之一,直面龙门山断裂带、川西高原冻土、喀斯特地貌等世界级工程挑战。在多年筑坝的经验中,四川积累了哪些经验,又有什么创新?研讨会上,四川水发勘测设计研究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杜鹏分享了定向勘探技术的创新实践。在大坝工程前期设计时,需要充分掌握了解地质情况,获取关键的地质层位相关信息。“面对四川复杂的地质环境带来的勘察难点,我们引入了定向钻探技术,相比于传统的垂直钻探,这种方式可以做到轨迹的精准控制,按预定的轨迹进行钻进,可以这样来说,我们可以360度无死角,对需要的地质断面进行勘探,大幅度提升了地质勘探功效。”杜鹏跟参会嘉宾们分享道。

那么这个技术目前有无实践案例?杜鹏介绍说,定向勘探技术已经在四川引大济岷工程的勘探任务中大量使用,“特别是工程的二郎山隧洞,我们采用超深定向钻孔,为深埋隧洞勘察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实现了超过2000米的连续取芯,获取了这条隧洞全面、详细的地质信息,为后续的设计、施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记者了解到,四川作为全球大工程建设的主战场和新技术的实验场,建成和在建的著名的200米-300米级的超高坝,就包括乌东德、白鹤滩、锦屏一级、双江口等12余座,占中国超高坝总数的半壁江山。四川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四川将在坝工技术研发与应用、数字孪生技术应用、生态补偿机制创新等方面与相关方面展开深入交流,共同推进全球坝工技术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