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田间玉米到舌尖零卡糖:生物科技正在重塑“健康的甜”

青岛新闻网8月31日讯(记者 刘文超)赤藓糖醇、阿洛酮糖、麦芽糖醇、山梨糖醇……当你拿起一瓶标注“无糖”的饮料,品尝着那熟悉的甜味时,可曾想过这份“甜蜜”竟来自于田间地头最常见的玉米?近年来,以赤藓糖醇为代表的天然代糖正在悄然改变我们的饮食方式,成为健康生活的新选择。
随着健康意识的提升和体重管理需求的增强,全球消费者正积极减少糖的摄入。市场调研显示,在中国饮料消费者中,高达75%的受访者出于健康原因选择代糖产品。这场以“减糖”为核心的食品产业变革,依托生物技术实现突破——以玉米为原料制成的赤藓糖醇等天然代糖,正在重新定义“健康的甜味”。
2024年,全球赤藓糖醇市场规模约达9.1亿美元,其中中国市场以73%的份额主导全球供应格局。在这条快速发展的赛道上,中国企业正凭借生物科技创新,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

一粒玉米的“再生之旅”
在山东东晓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厂区中,谷物发酵特有的醇香扑面而来。在高度自动化的车间内,每一粒玉米经过精准控制的发酵、提取、精制等工艺,被转化为淀粉糖、赤藓糖醇、氨基酸等一系列高附加值产品,构建起从原料到消费终端的完整价值链。
“作为以合成生物学与发酵技术为核心的生物制造企业,我们依托每年170万吨的玉米深加工能力,实现了从基础原料到高附加值产品的全链条生产。”东晓生物研发中心王主任介绍,“玉米经浸泡分离淀粉,再经水解转化为葡萄糖,最终通过发酵等工艺制成赤藓糖醇。”发酵液经由先进的膜分离与纯化技术,最终得到纯度高达99.5%以上的赤藓糖醇晶体。
在这一高效协同的产业链中,玉米的价值被充分发挥。除赤藓糖醇外,玉米还可加工成淀粉糖、多种氨基酸、膳食纤维、有机酸等生物制品,大幅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构建起循环经济产业链。

“代糖优等生”的天然与安全
如今,赤藓糖醇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类食品饮料中。在超市货架上,我们可以看到使用赤藓糖醇的无糖饮料、低糖巧克力、健康糖果等产品。它不仅提供了清爽的甜味,还满足了消费者对健康饮食的需求。
除此之外,赤藓糖醇在医药领域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很多儿童药物使用它来改善口感,掩盖药物的苦味;一些糖尿病兼容药物也采用赤藓糖醇作为辅料;甚至在牙膏、漱口水等口腔护理产品中,也能发现它的身影。
赤藓糖醇何以成为众多知名品牌的首选?其核心优势在于“天然”与“安全”。该物质天然存在于蘑菇、葡萄、梨、酱油和葡萄酒等食物中,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作为目前唯一被国内外权威机构认定为“无每日摄入限制(ADI)”的天然代糖,赤藓糖醇凭借零热量、不参与血糖代谢、高耐受性和抗龋齿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食品、保健品、化妆品及医药等行业。其吸湿性低、分散性好、口感优良,与药物成分兼容性强,也使其越来越多地用于药剂辅料、药片包衣和吸入剂载体等领域。

绿色制造与科技赋能
赤藓糖醇的量产依赖微生物发酵技术,菌种效率与工艺水平直接决定成品质量与成本。东晓生物通过菌种构建与工艺优化,使发酵周期较行业平均水平缩短25%,转化率提高5%,并借助自研节能技术降低生产能耗15%,实现废水、废菌体的资源化利用,践行绿色制造理念。
公司组建了近200人的研发团队,建立四级联动研发体系,建设山东省内最大的中试平台生产线,依托合成生物学和精准发酵技术,掌握多种微生物的改造技术。
布局未来代糖市场
面对大健康产业的快速发展,东晓生物已率先布局下一代天然代糖——阿洛酮糖。这是一种天然稀有单糖,甜度约为蔗糖的70%,热量仅为蔗糖的10%,几乎不参与人体代谢,不会引起血糖波动,已于2025年7月获国家卫健委批准作为新食品原料。
未来,公司将继续深耕功能性产品领域,拓展肠道益生元、功能性氨基酸、稀有功能糖及可降解材料单体等方向,完善大健康产业价值链。
一杯“无糖”饮料的背后,是中国生物科技企业在研发、制造与产业链整合中的持续创新。东晓生物正以“健康的甜味”赋能美好生活,在全球健康浪潮中贡献中国“智”造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