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民间传说与神话故事
#江苏头条##宿迁头条##宿城区# 感恩遇见,您可以点下“关注”,每天了解各地地理和人文。
一、董王高跷的起源与发展
起源 :董王高跷起源于宿城区龙河镇董王村,距今已有近500年历史。明朝嘉靖年间,董、王两姓的山西民间艺人逃荒至此,将山西高跷技艺带入宿迁,结合本地特色发展成独特的“董王高跷”,并于2007年列入宿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说与特色
表演者脚踩木跷(高可达3尺),扮成戏曲人物,表演跌扑、翻滚、扑蝶等高难度动作,分“文踩”(舞蹈为主)与“武踩”(杂技特技)两种形式。
据《宿迁县志》记载,乾隆六次下江南时五次驻跸宿迁,均曾观看董王高跷表演,使其声名远播。
传统剧目包括《八仙祝寿》《陈妙常追舟》等,融合曲艺、地方戏曲等元素,兼具娱乐与教化功能。
传承现状
因乡会活动减少,年轻一代兴趣不足,传承面临挑战。目前当地仍有40余人能表演,最年轻者22岁,政府通过组建高跷队推动保护。
二、宿迁迁城传说
故事梗概 :相传数百年前,宿迁老城(今宿城区)因黄河水患面临灭顶之灾。某夜,黑衣书生(实为黑鱼精所化)托梦县令,告知正月十六日洪水将至,需率百姓北迁至马陵山。县令依言带领全城民众北迁,洪水果然淹没旧城。后于马陵山南麓重建新城,即今日宿城区核心区域。
民俗延续:
为纪念迁城,宿迁形成“正月十六走北边”习俗:百姓提灯笼、吃马蹄糕,向北步行至马陵山,寓意“登高避灾,祈求平安”。
相关民谣,“正月十六走北边,腰不疼来腿不酸”流传至今,马蹄糕因形似马蹄得名,象征步步高升。
三、埠子镇龙潭传说
隋唐传说
隋末瓦岗军将领单雄信途经埠子镇,将兵器槊插入地面拴马,拔槊后涌出清泉,汇成“龙潭”。
清代求雨神迹
清初大旱,龙潭水不枯,百姓取水抗旱。相传潭底通东海龙宫,民众抬“土龙”求雨,唱求雨歌:“青龙雨,小雨下在菜园里……”果降甘霖。
后建龙王庙供奉,香火鼎盛,惜毁于战火,仅存龙潭遗址。
四、皂河龙王庙与鲁班显灵传说
龙王庙起源 :皂河镇(原属宿城区,现为湖滨新区辖镇)龙王庙始建于清顺治年间,相传龙王因触犯天规被贬人间,跌落处形成骆马湖(原名“落马湖”)。建庙后,百姓认为其压制了本地文脉,致“举人变剃头匠”,剃头业遂盛。
建造神迹
乾隆南巡时,龙王托梦工部官员“凿井取木”,井中涌出建材,助龙王庙行宫按期完工。
上梁时木料短缺,一老者(传为鲁班化身)拽木使梁变长,后神秘消失,留下“鲁班显灵”佳话。
五、黑鱼精救城传说
迁城传说中的黑衣书生实为修行八百年的黑鱼精,因泄露天机救民,被玉帝剥夺仙班资格。百姓为感恩,将其栖息的“黑鱼汪”(今宿城区果园场附近)作为纪念地,并延续“走北边”习俗。
六、其他传说片段
1. 斩龙墩与伍子胥化龙(跨区域关联)
虽主要流传于宿豫区,但宿城区民间亦有伍子胥化龙被斩的传说,反映对历史人物的神话重构。
2. 来龙庵燃灯大师(宿豫区)
属邻区故事,宿城区部分乡镇亦有传播,讲述明代高僧济世事迹。
宿城区民间传说以历史事件、自然崇拜和民俗活动为内核,兼具神话色彩与地域特色。这些故事不仅承载了宿迁人对自然灾害的记忆(如黄河水患),也通过民俗(如高跷、走北边)得以活态传承,成为地方文化认同的重要纽带。
谢谢您耐心阅读,谢谢您点赞、收藏,小编难免有疏漏,期待您的评论和补充。感恩今日头条平台分享正能量小编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