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仔看世运|无人机竞速开赛 “空中F1”引爆现场
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李志峰
成都世运会明天即将迎来闭幕,不少赛事已接近尾声。不少细心的运动迷发现,本届世运会34个竞赛大项当中有一个是航空运动项目,这个大项只产生一枚金牌,那就是无人机运动分项下的无人机竞速项目。但就是这一枚金牌,被全世界的体育迷和无人机爱好者高度关注,因为它联通了体育、科技与未来,还被誉为“空中F1”运动。
8月15-16日,在成都东安湖体育公园室外田径场,无人机竞速项目展开激烈比拼,来自全球20个国家和地区的31名顶尖飞手,在融入大熊猫、竹林等四川元素的3D立体赛道上展开角逐。记者在现场打探发现,300公里时速、44道障碍门和仅3分钟的闪电对决等比赛的精彩元素,让观众们称之为“本届世运会最酷炫的科技竞技盛宴”。

比赛中,选手们使用的无人机总重量不超过1公斤,机上加装了第一人称视角视频系统。运动员需佩戴专用眼镜,手持遥控器,操控无人机以最高160公里/小时的速度,飞行500-600米长的赛道,穿越40-50个分散在赛道内的各类障碍物,如单层门、双层门、隧道门、异形门等。每场比赛限时3分钟,规定飞行圈数为3圈,用时少者获胜。

随着裁判指令,每一组比赛的四架无人机如离弦之箭同时迸发。赛道上,只见流光掠影,无人机破空的呼啸声与观众的惊呼声交织。旁边的一位技术官员向记者解释,这种“只闻其声不见其形”的极速体验,正是这项运动的独特魅力。
有趣的是,搭建在草地上的赛道,如果从空中俯瞰,各个障碍点正好串联成一张大熊猫的脸,停机坪上还有太阳神鸟纹饰元素,这些设计无疑是融合了成都的地域特色。赛场还配置了LED灯光,在夜间极大地增强了比赛效果和观赛体验。
别看选手们都是坐在椅子上,腿上动得少,脑子和手上却是忙得不可开交。成都世运会无人机竞速竞赛主任刘峰介绍,与平时常见的航拍无人机不同,无人机竞速追求速度,所以器材并不是套装的,而是通过在机架机身的基本结构上安装图传系统、飞控系统、动力系统,然后通过几个系统的协调配合,达到一个最理想的参数来匹配选手的操控习惯,从而以最快的速度完成飞行,通过比赛获得犹如飞行一般的体验。
无人机竞速不仅是“速度游戏”,更是对运动员技术、心理、体能、策略的全方位考验。刘峰说,顶尖飞手需像F1车手一样精通机械调校,像电竞选手一样反应敏捷,同时具备极限运动员的抗压能力。
据了解,2014年,无人机运动起源于澳大利亚,目前已形成一系列由国际航空运动联合会(FAI)认证的世界级单项赛事,如世界无人机竞速锦标赛及无人机竞速世界杯等。中国的深圳、宁波、杭州曾举办世界无人机竞速锦标赛。2022年,无人机竞速首次成为世运会项目。
无人机运动近几年在中国发展迅速,其科技性、竞技性和趣味性,吸引了广大青少年参与这项活动。值得一提的是,本次世运会代表中国队参加无人机竞速的,就是3名来自广州市第二中学的何雨瞳、黄悦祺、李甜星,何雨瞳和黄悦18岁左右,李甜星只有13岁,是成都世界运动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最年轻的运动员。

近年来,无人机行业发展迅速,也让更多人看到了无人机在未来发展中可能扮演重要的角色。“人们逐渐意识到,无人机技能也许是未来生活的重要技能。”正如中国无人机竞速队领队封清所说,虽然无人机运动尚无进入奥运会的时间表,但业内人士认为,虚拟无人机竞速未来有机会被纳入电竞奥运会的比赛项目。
(世运会执委会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