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员格斗”背后:别让流量焦虑掩盖机器人工程化难题
5月26日,继宇树、众擎之后,机器人企业加速进化相关负责人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该公司的客户在做拳击相关的应用场景,“如果有机器人格斗的比赛或者演示都会是和我们的客户一起合作组织”。
记者注意到,有不少海外玩家已经在社交平台中展示了用加速进化机器人本体进行格斗较量的视频,均由遥控手柄操作。
在宇树宣布参与机器人格斗大赛之后,众擎机器人也宣布自家的自由格斗赛将在12月启动,并以每季度一赛季的频率持续举办。

走路到跑步,再到格斗,机器人行业追求的“展示动作”复杂性不断提高。过去的一年时间里,宇树晒出后空翻、打太极视频,众擎机器人晒出跳舞视频,魔法原子也展示出了一镜到底的跑步视频。
“能走”的门槛被快速抹平,“会跑”的追赶者也层出不穷。在视觉趋同的集体演示中,行业似乎已经意识到:光靠走路,无法再占据注意力制高点。
“有些投资人来了就问你们机器人能跳舞吗?”一位珠三角的机器人创业公司创始人曾向记者表示,春节过后的一段时间,自己“不得不拨更多人去做展示demo”,谈及原因,他说是因为“行业影响”。
和层出不穷的跳舞、跑步视频一样,机器人格斗,不只是一次普通的技术展示,而是一场关于“注意力争夺”的竞赛。在中国的人形机器人仍处于技术攻坚、市场验证、商业模式不清的阶段,这类赛事的密集登场,既是科技秀场的延伸,也映射着行业集体性的焦虑。
当走路已经不能吸引眼球,行业开始主动将格斗等更复杂的“战斗”推上前台。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在距离“通用人形”还有多年商用路径的情况下,这样的赛事究竟是技术的自然演进,还是一次为了流量而特别制造的噱头?是能拓宽应用场景,还是会让行业偏离落地现实,带来另一种“空转”?
在昨晚的比赛中,宇树G1的表现“可圈可点”,尽管也有被擂台围绳缠住、扑空、摔倒等动作,但在五秒内起身,有效稳定击打等表现仍然展现出了宇树当前的硬件和算法稳定性。
宇树相关负责人告诉第一财经记者,G1能够在高强度的对抗中保持平衡,主要依赖于仿真环境的AI强化学习和本体关节的感知。
科技部国家科技专家、中国计算机学会智能机器人专业委员会委员周迪教授告诉记者,格斗场景能全面检验机器人的机械结构、运动控制、传感器融合和智能决策能力,例如动态平衡、抗冲击性、多模态感知协同等,这些技术指标直接关联工业、救援等实际应用的可靠性。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格斗直播的方式已经算是相对“赤裸”地展示了机器人在高对抗性环境的性能,但真正的工程难点,如软硬件耦合、功耗、长期稳定性等问题,很难在这十二个两分钟的回合中表现出来。这也正是部分业内人士的担心:别让“注意力战术”,掩盖了真正的工程化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