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半数成年人经历睡眠困扰,如何才能“一夜好睡”?专家支招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4 06:15:00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讯 “数过的羊都够开牧场了,天还是没亮……”这或许是很多人的深夜独白。最新的《中国睡眠健康报告》中提到,近半数成年人(48.5%)正经历着不同程度的睡眠困扰。睡眠,这件看似自然的事,已成为许多人难以企及的“奢侈品”。 23日,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睡眠医学门诊专家为市民支招如何才能“一夜好睡”。

睡不着也许是心灵在低语

大家常常以为失眠只是身体“罢工”,却忽略了它可能是“心灵发出的轻声求救”。焦虑、压力、低落的心情会让入睡变得艰难;反过来,长期睡不好又会加重这些情绪,形成一个令人疲惫的循环。有些人躺在床上却异常清醒,听着时钟滴答却无能为力,陷入深深的孤独和挫败感。“这不是患者的错,也不是意志力的问题。身体的这种信号,是在提醒大家需要关注更深层的状态。”市精神卫生中心专家说,睡眠问题,往往是身心状态的一面镜子。正视它,是走向恢复的第一步。

专业守护点亮安眠之路

面对复杂的睡眠问题,患者需要的是经验丰富、掌握多种“武器”的睡眠专家。市精神卫生中心的睡眠医学门诊,核心专家团队运用专业知识和先进技术,为失眠者量身定制解决方案。

睡眠专家会耐心、细致地与患者交流,理解其独特的睡眠困扰、生活习惯和心理感受。这不是简单的问答,而是寻找失眠背后故事的开始。睡眠医学专家们使用国际通用的专业量表(如失眠严重指数ISI、睡眠质量问卷PSQI等),帮助大家更客观、系统地了解睡眠模式和情绪状态,为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多导睡眠监测(PSG)是睡眠检测的“金标准”。在舒适睡眠监测室内,睡眠专家会运用精密的多导睡眠仪,整夜记录患者的脑电波、呼吸、心率、血氧、肢体活动等关键数据。这如同为患者的睡眠做了一次“高清摄像”,客观、精准地揭示问题本质:是入睡困难、维持睡眠困难、早醒,还是与潜在情绪波动相关?这些数据为诊断提供坚实支撑。

量身定制综合干预挽救睡眠

失眠认知行为治疗(CBT-I)在睡眠医学门诊专家眼中,是国际公认的非药物疗法“金标准”。专家会亲自指导或由专业治疗师在专家指导下,帮助患者识别并改变影响睡眠的负面想法(如“我今晚肯定又睡不着了”)和不良行为(如过早上床、赖床),进而建立健康的睡眠习惯,包括科学的睡眠限制、刺激控制技巧、放松训练(如渐进式肌肉放松、正念冥想)等。

失眠认知行为治疗不仅帮助患者改善当前睡眠,更能赋予其长期管理睡眠的能力,显著减少对药物的需求。基于监测的精准指导。睡眠专家会亲自解读PSG报告,结合问诊和量表结果,提供高度个性化的睡眠卫生建议和生活方式调整方案,这些建议直接源自对睡眠数据的深度分析。

若评估显示您的情况适合或需要中药调理,睡眠专家会基于您的体质和睡眠特点,协调中医资源,确保调理方案与整体治疗目标一致。若在特定阶段需要药物辅助,睡眠专家会科学评估、精准选择,并密切指导用药(剂量、疗程、注意事项),确保安全有效,并会明确制定后续减停计划,避免依赖。专家会与您充分沟通药物的利弊。

破除认识误区科学精准干预

在睡眠门诊,科普知识和纠正误区是重要一环。很多困扰源于误解:有人追求每天必须睡够8小时。实际上,睡眠需求因人而异,质量比时长更重要。强迫自己“达标”反而增加焦虑。

有人提出喝酒助眠法,但酒精会干扰深度睡眠,导致后半夜易醒,得不偿失。做梦是正常睡眠阶段,不代表质量差,过分关注梦境反而影响休息。而且长时间清醒躺在床上,会强化床与失眠的关联,睡不着时,建议起床做些放松活动。

团队专家会耐心解释这些科学知识,帮助患者建立对睡眠的健康认知,让真正需要帮助的人获得精准干预,也让那些只是暂时睡不好或存在误区的人放下不必要的担忧,避免“药石之苦”。(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黄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