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剪一贴中,老人将历史“交给后来人”



扫码看视频
在太原市南寒街道铁北社区,90岁的老党员王珍,坚持十余年用剪刀与糨糊制作剪报,将泛黄报章化作60余本时政民生“百科全书”:从治国方略到社区动态,从党史钩沉到民生百态。同时,为了居民们看剪报更方便轻松,他还在放大镜下为剪报誊抄补缺,让褪色墨迹重焕生机。
如今,老人的部分剪报册,已捐赠给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居民学习阵地“红房子”,成为辖区居民与党员们学习的“活教材”。5月19日下午,山西晚报·山河+记者来到铁北社区,见到了这位有着71年党龄的剪报老人王珍。
剪报册成“时政档案馆” 吸引居民驻足翻阅
5月19日15时许,在南寒街道铁北社区的公共学习阵地“红房子”里,一位头发花白却精神矍铄的老人,正坐在房间一张大长桌前,认真看着手中的报纸。这位老人,便是王珍。
看着老人正认真读报,山西晚报·山河+记者并没有上前打扰,直接走进老人所在的这间“红房子”。房子面积200余平方米,整体看上去安静整洁,房间内摆放着多个镂空的书架,而书架上面,还分门别类摆放着各类图书与杂志。此时,几位社区居民,正安静地站在书架边,翻阅着各类书籍。其中,位于“红房子”入口处一个最显眼的书架上,一本本贴满泛黄报纸的手工剪贴册格外醒目,不时吸引着前来看书的居民驻足翻阅。
南寒街道铁北社区党委书记韩雪告诉山西晚报·山河+记者,2022年年初,为了丰富社区居民及辖区党员的精神和文化生活,社区联合辖区多个企业,将之前的这间居民活动室进行整体装修,打造成社区居民党建活动室,并起名为“红房子”。同时,征集了辖区居民的各类旧书、老艺术品、老物件等物品,在“红房子”进行展示。
“当时,老爷子很热心,第一个来捐物品,其中就有他整理的这些剪报本,我们看到时很震惊,剪报本不仅做得好,而且记录的都是这十几年里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还有每一年的时事政策、民生热点、党史故事等,简直就是一套微型的‘时政档案馆’。”韩雪介绍。
整理60余本剪报册 老人称自己只是“搬运工”
山西晚报·山河+记者认真翻阅这些剪报册看到,王珍老人的剪报均按月份分类整理,每篇文章旁都用红蓝笔工整标注要点,而且涉及内容广泛:从《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的治国理政方略,到社区小报上的民生服务动态。而他在剪报中的批注也十分仔细,既有对政策背景的延伸解读,也有结合自身经历的生活感悟,还有对党史的了解与收获。
“老人视力虽不如前,但每日仍到社区收集报刊,遇到模糊字迹便借助放大镜誊抄补全。十年间,他已整理出60余本剪报册,累计批注超百万字,成为社区党员学习的‘活教材’。”韩雪向记者介绍。
16时许,王珍老人在看完一整版报纸内容后,便再次拿起早已准备好的剪刀,将自己喜欢的新闻稿认真地剪下来,然后涂上糨糊,粘在了自己当天刚准备的一本剪报书上……除2022年王珍捐赠了部分剪报册后,2023年,他还将珍藏的《建党百年特刊》剪报捐赠给社区“红房子”,扉页上还特别标注:“历史靠记录,精神靠传承——交给后来人。”
“在我看来,剪报就是抵御记忆衰退的‘武器’,更是践行党员责任的窗口。所以这些没有什么大不了,我只是个‘搬运工’,就是要把党的声音留下来。”王珍说道。
“老爷子十余年如一日,他将读报剪报的‘小习惯’化作服务社区的‘大情怀’,勾勒出一名老党员‘退休不褪色’的赤诚担当,真的让我感动。”韩雪表示,如今,王珍老人的剪报册不仅获得了居民的称赞和广泛宣传学习,而老人本人也成为社区上下全员学习的榜样。
“现在的社区里,人人都在传扬王珍老人这种朴实而无私的奉献精神,希望在今后,我们社区还会出现更多像王珍老人这样的老党员,不断发挥余热,为社区治理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韩雪说。
山西晚报·山河+记者 李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