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三伏上线,收藏好避暑地图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7 19:15:00    

□记者 杨璐 实习生 陈俐颖

三伏天通常出现在小暑与处暑节气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的时段。2025年自7月20日正式入伏,8月18日出伏,整个时段共计30天,这一情况打破了近10年“三伏天长达40天”的惯例,成为近年来最短的三伏天。

在中医“冬病夏治”理念推动下,养生消费已提前引爆。初伏前夕,美团医药健康发布的《美团中医24节气养生指南 三伏养生前瞻》显示,从问诊开方到趁“热”打“贴”,从食疗养生到理疗推拿,90后、95后用户占比超一半,成为中医养生消费的绝对主力。

三伏天如何科学养生?记者采访了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中医养生教研室主任吕沛宛、执业医师余金融,河南省首席科普专家娄政驰。

短三伏上线

开启高温高湿低压“三重奏”

我国古人采用“干支纪事”的方法用以计年、计月、计日、计时。传统的推算方法规定,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起为初伏,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起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起为末伏,总称为三伏。

“三伏在农历中特指夏季最为炙热难耐的时段,也是一年中日照最久、热量最集中的阶段,细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伏’字可以简单理解为天气太热,宜伏不宜动。”吕沛宛介绍,通常情况下,三伏总时长为30天或40天,大约在每年7月中旬到8月中下旬,正好处于小暑与处暑节气之间。初伏和末伏都是10天,但中伏天数则不固定。

今年由于夏至与立秋(8月7日)之间仅有4个庚日,导致中伏缩短为10天。具体来说,初伏:7月20日~7月29日(10天);中伏:7月30日~8月8日(10天);末伏:8月9日~8月18日(10天)。

“在高温、高湿、低压三大特征的作用下,使得三伏成了对人们健康挑战最为严峻的时期。”谈及三伏天的气候特征,余金融分析道。

高温 由于地面吸收的热量远远超过其散发的速度,导致气温持续攀升,酷热难耐。

高湿 夏季雨水充沛,水汽蒸发后弥漫于空气中,使得湿度大增,形成了闷热难当的“桑拿天”。

低压 热空气不断上升,导致地面气压降低,人体在这样的环境下,容易出现胸闷、呼吸不畅等症状。

三伏天暑邪作祟

中医解析健康风险

娄政驰从中医的角度解释了三伏天与人体健康的紧密联系。他介绍,三伏期间,气温居高不下,人体极易受暑邪侵袭。暑作为夏月特有的炎暑之气,本质上是盛夏炽热的火气,因其酷热之性显著,且火热属阳,故而暑亦被归为阳邪。

暑邪侵扰人体,往往会引发一系列阳热症状,诸如高热难退、心烦意乱、面色赤红、烦躁不安等,中医将此病症称为“伤暑”。通常,在人体劳倦过度、汗出如浆,或饮食不节、伤及中气,又或是禀赋不足、元气虚弱等情况下,机体的抗御外邪能力会显著下降,此时暑热病邪便会趁虚而入,侵袭人体而引发疾病。

“三伏天还有易扰心神、易动风邪的特点。”娄政驰解释,暑邪性质升散,会向上侵犯头目、扰乱心神,同时还会伤津耗气,导致人体大汗淋漓。出汗过多会耗伤津液,使得人体出现口渴喜饮、唇干舌燥、尿赤短少等症状。

大量出汗还会导致气虚,出现气短乏力,严重时甚至会突然昏倒、不省人事,这便是中暑的典型表现。若病情进一步加重,还可能出现四肢抽搐、颈项强直,甚至角弓反张(项背高度强直,使身体仰曲如弓状)等严重症状,中医将此病症称为“暑风”。

掌握两大养生原则

健康度夏少烦恼

针对三伏天呈现出的独特气候特点,娄政驰表示,在此期间的养生之道需紧紧围绕两大重要原则来展开。

一方面,务必做到养心、护心、静心。人的情志活动与内脏关系密切,不同的情志刺激会伤害不同的脏腑,进而产生不同的病理变化。三伏天酷热难耐,人容易感到心烦意乱、疲倦乏力。

中医养生主张“平”,即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过激的情绪波动。夏季以心为主宰,同时心又是五脏六腑的核心,心神受损必然会影响到其他脏腑的正常功能,因此养心显得尤为重要。在自我养护和锻炼时,应特别注意护心阳,保持平心静气,确保心脏机能旺盛。

另一方面,还需做到清热祛暑、不贪凉。俗话说“热在三伏”。在饮食上,需要特别注意清热祛暑。娄政驰建议,不妨多食用具有显著清热祛暑功效的材料煲制而成的汤或粥,如荷叶、土茯苓、扁豆、薏苡仁、猪苓、泽泻等。同时,也可以适当摄入黄瓜、丝瓜、冬瓜、西瓜等时令蔬菜和水果。为了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家里不妨常备一些藿香正气水,以备不时之需。

娄政驰提醒,在饮食中,还要时刻牢记适量原则。过饥会导致营养不足,脾胃生化缺乏“源头”,无法滋养全身,使气血不足,引起形体消瘦、正气虚弱、抵抗力降低等问题;过饱则会超出脾胃的消化、吸收和运化功能,导致饮食阻滞,出现腹胀、腹痛,甚至厌食、吐泻等病症。

【相关链接】

郑州避暑地图来了

1.郑州植物园

1500余种植物形成天然降温屏障,适合野餐、摄影。

交通:地铁14号线奥体中心站F口,步行800米。

2.北龙湖湿地公园

北龙湖湿地公园是郑州市区最大的人工湿地。

交通:地铁4号线至森林公园北站B口,步行1公里。

3.蝶湖公园

蝶湖公园是经开区现有水面最大湖泊,适合带娃避暑游玩。

交通:公交292路、168路至经南八路东三环站,步行600米。

4.河南省科技馆新馆

河南省科技馆新馆能够提供丰富的科学展览和互动体验,适合亲子避暑。

交通:地铁1号线至市体育中心站,转乘公交312路至河南财政金融学院站。

5.河南博物院

河南博物院藏有贾湖骨笛、武则天金简等国家级文物,历史文化氛围浓厚,可以说是历史爱好者的避暑首选。

交通:地铁2号线至关虎屯站C口,步行1公里;公交B2路到博物院站下车。

6.郑州美术馆新馆

郑州美术馆新馆内藏品丰富,展览多样,艺术氛围浓厚,观展的同时还能避暑,是艺术爱好者的避暑最佳选择。

交通:地铁1号线转14号线至奥体中心站F口,步行400米。

7.人防工程避暑点

郑州市人防工程纳凉点自6月11日起免费向市民开放,为户外的人们提供一方阴凉。

此次开放的58处人防便民服务点集中在人流量较大的地铁站点、住宅小区、大型商业等周边。

只需打开郑好办App,搜索“人防地图”,便能轻松找到身边最近的避暑纳凉场所。

(据河南日报全媒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