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市中医院黎瑞:三十余载坚守,只为做患者可托付的医生
学大医 铸精诚
2025年优秀医师:黎瑞

在信阳市中医院解放路院区外科,黎瑞是患者信赖的“黎主任”,也是同事眼中的“主心骨”。作为一名中共党员、外科主任医师,他扎根临床一线三十余年,始终坚守在手术台与病床之间,以手术刀为笔、仁心为墨,用精湛医术和真诚关怀践行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
把患者放在心上:医者仁心,始于细微
“医生眼里没有‘特殊’的病人,只有需要帮助的人。”这是黎瑞常说的话,也是他行医多年的真实写照。
75岁的沈老伯是位孤寡老人,因回盲部巨大腺瘤手术风险高、术后照护难辗转多家医院未能收治。得知情况后,黎瑞主动协调,为老人开通绿色通道,亲自制定手术方案,并带领团队成功为其实施腹腔镜下右半结肠切除术。术后第一天,老人顺利下床,紧握着他的手哽咽道:“黎主任,你给了我活下去的希望。”
这样的事例并非个例。78岁的方老伯确诊胰头癌,因家庭困难无法去外地就医,抱着最后一线希望找到黎瑞。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本就复杂,而患者肿瘤已侵犯血管,手术难度大。面对家属信任的目光,黎瑞迎难而上,最终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患者恢复良好,出院那天,方老伯家属送来三面锦旗,表达由衷感谢。
在黎瑞看来,治病不仅是技术活,更是良心活。每次接诊,他都会耐心倾听,用通俗语言解释病情,缓解患者焦虑。他常说:“病人来医院,最怕听不懂、等不及、没人管。我们多说一句,多做一点,他们就多一分安心。”
精进医术:不断攀登,只为更好救治
“技术不过硬,就对不起病人把命交到你手里。”这是黎瑞对年轻医生的叮嘱,也是对自己的要求。
他长期致力于胃癌、结直肠癌、甲状腺及乳腺肿瘤的规范化手术治疗,在复杂腹部手术和危重症救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作为医院微创外科的“先行者”,早在2006年,他就赴上级医院学习腹腔镜技术,回院后率先开展腹腔镜胃癌、结肠癌根治术等微创手术。面对团队的顾虑,他说:“风险我来担,只要能减轻病人痛苦,就值得尝试。”
如今,这些微创技术已成为科室常规项目,为众多患者减少创伤、加快康复,也填补了医院在该领域的多项空白。
在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救治上,黎瑞同样有着扎实的临床经验。他曾接诊一位在外院被判“希望渺茫”的重症患者,通过个体化治疗与精准手术干预,成功将其从死亡边缘拉回。多年来,他参与救治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均取得良好预后。
危难时刻显担当:逆行守护生命
新冠疫情期间,外科病区临时承担收治任务,压力骤增。一天夜里,黎瑞突发高烧,同事劝他休息,他却说:“现在正是人手紧张的时候,我退烧了就能上。”第二天一早,他带上退烧药,又走进了隔离病房。
那段时间,他带领团队救治了20名新冠患者。其中一位95岁的李老伯已连续半个月无法进食,血氧持续下降,多器官功能衰竭。在黎瑞的精心治疗下,十天后,老人病情逐渐稳定,转危为安。李老伯拉着他的手说:“谢谢你,救了我这把老骨头。”这一案例成为当时我市高龄重症新冠患者康复的典型案例之一。
倾囊相授:带队伍,传医道
作为科室主任,黎瑞深知“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才走得远”。他坚持“传帮带”,毫无保留地指导年轻医生。
他推行“双轨教学”:手术中手把手指导操作细节,术后组织病例复盘,逐一点评得失。一位年轻医生首次独立主刀手术时有些紧张,黎瑞站在身后轻声鼓励:“按平时练的来,我看着呢。”如今,这位医生已成长为科室骨干。
在他的带领下,科室10余名青年医师快速成长,多人已能独立完成腹腔镜下复杂手术,团队整体技术水平稳步提升。同时,他带教的进修医师也逐步成长为基层医疗的重要力量。
科研与荣誉:源于临床,服务临床
黎瑞坚持从临床中发现问题、用科研寻找答案。他主持参与两项市级科研项目,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一项获市级科学技术成果二等奖,相关成果已应用于临床。
凭借扎实的业务能力和良好的医德医风,他先后荣获“信阳市优秀医师”“信阳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并被聘为信阳市“慢病劳动能力鉴定专家”。
从青丝到两鬓染霜,黎瑞把三十多年的光阴献给了外科事业。他的手术刀切除了无数病灶,他的坚守温暖了无数家庭。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日复一日的认真与负责。
他说:“当医生,最幸福的事,就是看到病人康复出院。”
这份朴素的信念,正是对“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最真实的诠释。(通讯员 陈燕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