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看见,广东古村三年之变!花都塱头鱼灯点亮威尼斯双年展
当地时间2025年5月10日,第19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开幕。
广东乡村振兴项目“塱头实验”受邀参展主题馆,在这场“建筑界的奥林匹克”盛会上,展现广东实施“百千万工程”以来探寻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中国经验。
这是中国首个以“乡建+实践”完整体入选威尼斯双年展主题馆的乡村振兴项目。

在展览现场,“塱头实验”项目通过影像与模型,讲述了一个700多年的中国岭南古村焕发新生的故事:
三年以来,来自五湖四海的规划设计专家、建筑师、艺术家、文化学者、企业家和本地村民协力共创,张永和“非常建筑”团队、广东省唯品会慈善基金会等社会各界力量注入,一起实验,振兴乡村。
展览开幕之际,在一艘艘刻有马头形图案、铺有鲜艳地毯的威尼斯“贡多拉”小艇上,广东艺术家温秋雯用竹篾绑扎的塱头鱼灯,点亮了“水城”威尼斯的蜿蜒水道,交相辉映,在世界舞台上展开一场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此刻,流动的岭南与世界互动,让来自全球的观众看见中国、体会广东。

活的标本:
根植于古村传统与悠长文脉的当代实验
本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由意大利建筑师卡洛·拉蒂担任总策展人,以“智能、自然、人工、集体”为主题,关注建筑与城市、环境、科技、能源等不同学科的关系,探索建筑应如何“智能”地应对环境危机。

在举办主题展的威尼斯军械库展厅,暖黄灯光下,一部流动影像纪录片在诉说“塱头实验”开展以来的点滴经历,屏幕下方则是以环保材质制作的塱头古村建筑群模型,展现新旧建筑的空间对话——
塱头古村里的民居、荷花池,与新建的春阳台艺文中心、“耕学+”研学中心,这些或传统、或现代的建筑被还原进两个胶合木模型箱里。
它们既是保护模型漂洋过海的运输箱,展开后也是模型展台,箱盖还是影像放映平台。这种机动、多样而又可持续的展陈策略,与“塱头实验”的核心精神形成巧妙呼应。

展览现场,“非常建筑”创始人 春阳台主创建筑师张永和受访时说:“我们通过模型和影像,呈现了塱头的风貌及参与乡村振兴的人物,希望能激发国际专业及非专业人士去塱头参观游览的兴趣,去看看中国古老村落的重生。”
“塱头实验”的核心理念,根植于广东古村的深厚传统与悠长文脉。
作为广州两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之一,花都炭步镇塱头村始建于南宋时期,已有700多年历史。它坐拥珠三角地区罕见的规模庞大、保存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村面26座祠堂、书室一字排开,200多座古民居星罗棋布,17条巷道纵横交错。

2015年,塱头村古建筑群被评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塱头古村被评为“广州市旅游文化特色村”;2023年,它入选广东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县镇村名单。
“那是在2021年夏天,我们走了不少村庄,一到花都炭步镇的塱头村,立刻被这片规模庞大、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深深打动。”
广东省唯品会慈善基金会理事长、塱头乡村振兴公益项目负责人沈旻回忆道:“中国有漫长的农耕文明历史,塱头古村从某种意义上看,就是一个还活着的农耕文明的标本,它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场域,去持续了解关于我们自己的传统。”
2021年9月,广州市花都区人民政府与唯品会公益签订塱头乡村振兴项目战略合作协议,“塱头实验”由此展开。
这次“实验”的团队来自五湖四海——其中,同济大学教授邵甬担任项目总规划师,对古村物质与非物质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性梳理,推进在地文化的活态保护;国际知名建筑师张永和,则负责为古村设计一所全新的公共文化活动空间——春阳台艺文中心(以下简称“春阳台”)。
从2022年4月开工,项目团队在广州市、花都区、炭步镇等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只用不到一年的时间,就让“春阳台”这座现代艺文中心从古老荷塘上“长”了起来,并于2023年4月20日谷雨节气这一天,落成开放。
新的浪潮:艺术与古村相连,传统与潮流共生
古村日渐蝶变。
新塱头,是新的环境,新的建筑,更是新的浪潮。
如今,我们来到三馀里古巷里,已是游人如鲫。泡泡玛特、茶理宜世、名创优品、肯德基咖啡馆等新派店铺聚集,在一些开放的二楼天台,还可以一边喝下午茶,一边饱览镬耳屋脊叠影的古村风光;
21座独栋乡居院落组成的特色民宿群“和春住”,修旧如故,以原生态设计融于塱头古村建筑群中,内部设施已成为提供舒适度假体验的居所……

质朴规整的青砖与鲜艳醒目的招牌,如传统与潮流的缩影,在这里和谐共生。
在“文化引领、公益赋能”理念下,塱头乡村振兴项目引入村民共治共建机制,其全部收入均用于回馈村民及乡村振兴事业发展,带动村民持续增收,并且作为广州市花都区乡村振兴示范带的重要节点,辐射带动周边古村落文旅发展。
通过活化利用历史文化遗产,举办各类文化活动、文艺集市,引入潮牌进驻,文旅创新出圈,塱头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文旅古村。
坐落在塱头村村口,那座被池塘环绕的青红砖混凝土建筑——春阳台艺文中心,更为这场“实验”提供了融合传统古村落与现代建筑美学的活性载体。
“春阳台”出自岭南大儒陈献章(1428-1500)的书舍名。它立于荷塘,宛如高台,形取许慎《说文解字》中所描述的“台,观,四方而高者”。
夏雨阵阵,沾带雨珠的荷叶相互依偎,微风吹拂下摩挲有声。站在春阳台屋顶朝西南方望去,空中的荷花池与村落里的水域遥相呼应,成为高低错落的“立体荷塘”。“春阳台的建设占用了村头原来的荷塘,我们应该把这片水面归还给塱头,所以就在屋顶上种植了荷花。”张永和作如此解说。

春阳台内,常设展览《与道大适——中国读书人的安身与立命》即从有耕读传统的塱头古村出发,由读书上进切入,将目光聚焦于中国传统读书人的典范。展出的65件文物,以墨迹与信札系连“岭南第一大儒”陈献章、“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两朝帝师翁同龢、出身花都炭步的骆秉章,以及影响中国近代史的岭南名家康有为、梁启超、容闳等。
这里作为藏书空间的两层书楼及回廊书架,还陈列着近3万册图书,崇宁万寿大藏经本、宋版书页、中世纪羊皮纸手抄本、欧洲“摇篮本”、海山仙馆丛帖等俱在其中。

这样对传统的人文保育,却也吸引来最现代的国际目光。
2024年9月,20世纪最负盛名的世界级雕塑家之一的贾科梅蒂,他的79件雕塑原作被“搬入”春阳台展厅,中国艺术家以此为灵感制作的六件艺术装置则“嵌入”古村,同构为《1的纪念性:贾科梅蒂在塱头》展览。
为此慕名前来塱头古村观展的观众,累计达数十万人次,其中不乏来自俄罗斯、英国、加拿大以及巴西等国家的国际游客。展览期间,春阳台特别邀请了戴锦华、梁文道、隋建国、汪民安等文化名家前来观展并举办讲座,吸引了大量年轻观众参与其中。

这个“五一”假期,春阳台刚刚上新《有,冇:陈粉丸个展》。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版画系的艺术家陈粉丸,将自己的当代剪纸装置作品,带回了她外婆的故里塱头村。

其中的重磅作品《不息》,是一条由镂空纸片构成的粉色长龙,其原型就来自塱头村内祠堂“谷诒书室”内,一幅高悬于门楣的水墨云龙壁画《教子朝天图》……这也是春阳台策展的一贯思路:艺术与古村相连接,并作深入的当代文化特色表达。

村的未来:希望“太阳永照”,作“长虹式”可持续发展
上午十时许,古村被太阳唤醒。
塱头村村民黄阿姨将三轮车停在荷塘旁,将车上的一袋袋芋头、通心菜、姜、葱等自家种植的农作物分类摆到摊位上。她说,以往每天清晨六点,都会在自家农田里采摘新鲜蔬果,到炭步镇上摆摊售卖。
但这两年,她打破了过去十几年的惯例,把摊位移到村里。“现在游客多了,在村里就能做买卖,年轻人们也愿意回来工作了。”黄阿姨抬起右腿,指指裤脚上的泥巴,又说:“那些菜,是我刚下田摘的,你说新不新鲜?”
和大多数本地村民一样,黄阿姨如今住在旧民居北侧不远处的新屋区。新屋区建设于1980年代,改善了当地人的居住环境。但每逢节庆盛事,村民们依然愿意聚集在旧屋区村面祠堂前。在新旧屋区之间,当地特意规划了一条通道,贯穿传统古巷和当下生活。

走入村落古巷。“红棉古树青云桥,小巷深处人家绕。书室栉比入塘影,渔樵耕读一梦遥。”此粤韵古意,正是从古至今塱头古村的生动写照。
荷塘的清香弥散在清水砖铺就的村道两侧,祠堂、书舍和民居东西向一字排开,它们背后,梳式排列着的条条青石古巷,都以仁义礼教命名。耕读传家、崇文重教是塱头村世代相承的乡风——
“公孙八科甲,父子两乡贤”“韦布承先志,簪缨启后人”“贻谋思旧德,继述溯新园”……
祠堂门口一副副楹联和保留至今的旗杆台,最能体现古村的先贤事迹、家族家风等人文内核,一派厚重的历史底色。
塱头村分为塱东、塱中、塱西三部分,塱西有座经纬阁,门楼上是一副石刻的门额“太阳永照”,四个红字引人注目。匾额落款“咸丰五年(1855年)重修”,指示着距今已有170年,这是村民们引以为傲的“村铭”。

“当我们第一眼看见‘太阳永照’的匾额时,就惊讶于塱头古建筑穿越时空的现代性。太阳永照,因为希望永在。”在沈旻看来,塱头乡村振兴项目的开拓、实践,也是被“太阳永照”所传达出的中国传统文化力量不断点亮的过程。
以此为核心内涵,项目团队在塱头村黄氏二十二世祖黄谷诒的旧宅“积墨楼”中,布置了《太阳永照——塱头人家的安居与乐业》展览,以摄影、绘图、装置和文字等形式,梳理这座古村及周边村镇的传统生活方式,向游客展示农耕文明传承接续的往来今昔。

“我们不追求‘网红感’,希望古村有‘长虹式’的可持续发展。”不同于单纯把乡村改造成为旅游目的地的指向,塱头项目还有更大的雄心。
除了游客,塱头古村和春阳台近年来也不断迎来海内外人文学者的团队。张永和任教的香港大学建筑学院,还有中山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等学术机构,在此举办展览、开展田野调查与学术对话,为推动人文湾区建设建设新的文化交流和实践平台,彰显出岭南乡土场域的独特价值。

春阳台的东侧,一座新的研学中心正在建设中,塱头项目团队启动“耕学+”研学项目,希望打造青年人共学、共生、共创的社区聚落……
“不是我们去拯救乡村,而是乡村如何拯救我们——向古村落学习。”在邵甬看来,更多的当代中国人应该意识到文化遗产对自身的价值,而“塱头实验”最终指向的是探索一种“传统村落再生”的模式。

夜幕降临,塱头村口的荷塘水面升起灯光。黄阿姨推着三轮车,穿过青云桥,往家的方向行去,那也是古时进出塱头村的必经之路。
她一边告诉记者,“这两年来,原来泥泞不平的水泥路铺上了沥青,路灯也是新换的”,一边和路遇的村民打着招呼。身边,不时闪过年轻人、游客的靓丽身影,路旁的食肆茶铺兀自热闹……
曾被历史善待的塱头村,正在走向它的新未来。
(图片由“塱头实验”项目提供,署名者除外)
【链接】
威尼斯双年展创始于1895年,是深具影响力和声望的国际文化盛事,包含国际视觉艺术双年展与建筑双年展,分单、双年轮流举行。
2025年举办的是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作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国际性建筑盛会之一,它享有“建筑界的奥林匹克”之称。
采写:梁善茵 朱绍杰
拍摄:曾育文
剪辑:何文涛
出镜:周欣怡
包装:余梓涛
总策划:任天阳
总统筹:林海利
策划:陈桥生 邓琼
统筹:朱绍杰 吴小攀
编辑:梁善茵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