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绣,一头是过去一头是未来 本报记者 咸文静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3 04:54:00    

跟着祖辈学会的一门老手艺,如何结出优质产品的“新果子”?

这个问题,也许有很多答案。扎根传统、与时俱进……每一点都是一篇大文章。听完陈玉秀的故事,我发现,青绣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如何走得更远、走得更好。

采访中,陈玉秀反复提到一个词:市场。从开始创业到成立工作室再到成立公司,“马莲花”的发展历程,也许可以看成是河湟刺绣或者说青绣市场化的一个过程。从不被注意到逐渐打开市场、得到认可,再到被重视、被扶持,发展的每一步都跟市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植根于地方人文土壤,也助力着一域经济发展。相比内地一些省份,青海由于经济基础薄弱,非遗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的土壤还不够深厚。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青绣”已经成为我省广大农牧区妇女弘扬保护优秀传统民族文化,居家就业、增收致富的重要手艺,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力乡村振兴、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数据显示,目前全省有刺绣类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00多名,刺绣经营场所近500家。全省刺绣行业品牌效应日益显现,主要形成了家庭式作坊、刺绣公司+农户、刺绣协会+农户等发展业态,呈现出了相融互动,相得益彰的新局面。

当然,想让非遗不断焕发时代光彩,不能只注重经济效益。就像一些手工技艺被机器流水线替代后,原有的文化韵味大打折扣。我们必须警惕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在市场化开发中对非遗本身造成的破坏。

《青海日报》(2025年07月13日 第1版:要闻)

声明: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