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像瑞士军刀,一家像手术刀”:中国版英伟达抢滩科创板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5 04:45:00    

2024年7月4日,观众在上海举办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参观摩尔线程展台。视觉中国/图

本土GPU(Graphics Processing Unit,一种专门设计用于处理图形渲染和相关计算任务的芯片)厂商正在加速上市。

2025年6月30日,摩尔线程和沐曦股份同日递交科创板招股书。与这两家公司同属国产GPU“四小龙”的壁仞科技、燧原科技,也已进入上市辅导阶段。

摩尔线程和沐曦股份均诞生于2020年。前者由英伟达前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总经理张建中创办,主打全功能GPU,产品覆盖政务、企业智算及个人消费等多层次应用场景。后者由AMD(超威半导体)前企业院士彭莉和杨建担任首席技术官,专注于高性能GPU。

英伟达目前仍掌控全球超八成GPU市场,摩尔线程和沐曦股份尚未实现盈利。谁能率先跑通商业闭环?国产GPU距离真正替代英伟达,还有多远?

募资围绕新一代芯片研发

“(集中上市)核心原因是资金饥渴与战略窗口期的双重驱动。”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GPU研发属于“高投入、长周期、高风险”的典型“三高”领域,如流片单次成本可高达数亿元,且需持续迭代架构,企业普遍面临较大资金压力。流片是指将设计好的芯片电路图送往晶圆厂进行试产。

芯片厂商都在烧钱研发。过去三年,摩尔线程的研发支出约为38.10亿元,是累计营业收入的六倍多。沐曦股份整体规模较小,三年累计投入22.5亿元,是营收的2.8倍。

两家公司的募资用途也几乎全部围绕新一代芯片研发展开。

据招股书,摩尔线程计划通过IPO募资80亿元,其中约25.1亿元用于新一代AI训推一体芯片研发,25亿元用于新一代图形芯片研发,19.8亿元用于新一代AI Soc芯片的研发。AI Soc芯片通常用于终端设备,比训推一体芯片体积更小、更省电,算力也更弱。

沐曦股份计划募资约39亿元,主要用于高性能通用芯片、AI推理芯片及前沿场景芯片的开发。

2023年10月,摩尔线程被列入美国商务部“实体清单”,反而造就了国产芯片的成长契机。“促使中国企业加速国产替代进程。”摩尔线程在招股书中称。

张孝荣分析,中国90%的高端GPU依赖进口,若替代率从10%提至30%,将打开36亿美元市场空间。所以,上市不仅是融资手段,更是向市场传递国产技术具备可行性的信号。

2025年6月18日,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在2025陆家嘴论坛上宣布,重启科创板第五套标准。意味着未盈利但具备高成长性的科技创新企业再次有了上市机会,主要针对的便是生物医药、半导体等硬科技领域。

之后,企业申报节奏显著提速。6月30日,科创板一口气受理了5家公司的IPO申请,除了摩尔线程和沐曦股份,另外3家分别主营3D打印、接口芯片和金属复合材料。不过,摩尔线程与沐曦股份分别选择适用科创板第二套与第四套标准。

摩尔线程从IPO辅导到递交招股书用时约7个月,沐曦股份更是在不到半年内完成。“此前半导体企业IPO平均审核周期18个月以上。”张孝荣说,两家企业上市进程显著加快,反映出资本市场对硬科技的倾斜力度,“主要是政策开绿灯”。

从披露的股东名单来看,两家公司均汇聚了国内顶级的风险投资机构、产业资本及具有国资背景的基金。摩尔线程的投资方包括腾讯创投、招商局创投、深创投、红杉资本等,沐曦股份则获得经纬创投、富海系基金、“超级牛散”葛卫东等资方的支持。

招股书显示,摩尔线程Pre-IPO轮融资时,投前估值已达246.2亿元,沐曦股份最新一轮投后估值为210.71亿元。

路线之别

目前,两家公司均尚未实现盈利。摩尔线程近三年累计亏损额约为50亿元,亏损呈逐年收窄趋势。沐曦股份近三年累计亏损约30.5亿元,但亏损幅度仍在扩大。

不过,两家公司的营收情况都在向好发展,保持了快速增长态势。2022-2024年,摩尔线程的营收从4608.1万元上涨至4.38亿元,沐曦科技的营收则从42.6万元暴增至7.4亿元。

技术路径的不同,决定了摩尔线程和沐曦股份在商业化节奏与市场定位上的分化。

摩尔线程走的是全功能GPU路线,类似英伟达,产品覆盖智算中心到终端设备、从服务器级至个人计算机级的各类场景。

2024年,AI智算成为摩尔线程的主要收入来源,占营收比例达77.6%。其中,智算集群贡献了最大份额,占比超四成。应用于工业设计、高清视频编辑、数字孪生、AI云电脑等高端场景的专业图形加速产品贡献了近20%的营收,剩下逾2%的营收来自应用于AI PC、游戏PC及办公PC等场景消费端产品。

沐曦股份则选择了一条更为专注的技术路径,主打高性能通用GPU。与摩尔线程的全场景打法不同,沐曦股份商业化布局聚焦科研、金融、交通、能源、医疗健康、大文娱等垂直行业应用场景。

2024年,沐曦股份的推训一体系列产品实现量产,其训推一体GPU服务器广泛应用于智算集群场景,拳头产品曦云C500系列连续两年贡献了超过97%的主营收入。公司在招股书中也坦言,存在“单一产品收入占比较高的风险”。

“摩尔线程像瑞士军刀,沐曦股份像手术刀。”张孝荣形容,前者押注生态广度,多线推进;后者则强调垂直细分领域,以算力专精卡位政企市场。

在他看来,沐曦股份凭借大订单支撑、客户高度集中,商业化能力短期占优,或率先实现现金流平衡。

而摩尔线程的优势在于生态延展性更强。其消费端产品MTT S80是唯一量产的国产游戏显卡,兼容《黑神话:悟空》等3A游戏,政务端也中标了国有银行的万台PC订单,边缘端落地比亚迪车载芯片,其MUSA架构兼容CUDA代码,降低开发者的迁移成本。

摩尔线程的MUSA架构是自主研发的全功能GPU架构,支持AI计算、图形渲染、科学计算和视频编解码等多种应用场景,兼容英伟达CUDA生态,是其所有GPU产品的核心技术支撑。

张孝荣认为,摩尔线程如果能突破消费端兼容性,长期发展来看,成长空间更大。

得益于DeepSeek

国产GPU距离替代英伟达还有多远?

摩尔线程在招股书中坦言,公司与英伟达相比,在综合研发实力、核心技术积累、产品客户生态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据其招股书,用于AI训练、推理的摩尔线程S5000算力为32TFLPOS(FP32),即每秒能完成32万次32位浮点计算,而英伟达H100的算力为67TFLOPS(FP32)。两者算力相差一倍以上。

在集群能力上,英伟达的NVLink有单卡互连带宽,最高约1.8TB/s,支持72卡的scale up网络,即可把72张GPU通过高速互联组成一个大规模的“算力池”。

沐曦股份并未披露其产品具体带宽,但介绍大部分企业单卡互连带宽在200-400GB/s(1TB/s=1000GB/s),其自研的MetaXLink高速互连技术支持32卡、64卡等多种互连拓扑及超节点架构。

芯片技术不仅体现为硬件能力,更看重软件生态。一位资深智算中心业内人士向南方周末记者表示,即便另一巨头AMD公开宣称其芯片性能优于英伟达,但由于缺乏与之匹敌的生态支撑,依然难以成为行业最优选择。

张孝荣解释,英伟达的CUDA生态有400万开发者,占据全球80%的AI训练市场,迁移至国产平台需重写代码。中国科学院报告指出,迁移成本高达80%。这意味着,英伟达的生态壁垒在短期内很难撼动。

此外,由于美国出口管制影响,国产GPU7nm以下先进制程流片受限。

“目前产能瓶颈是国产GPU发展的主要障碍。”张孝荣说,国产GPU生产依赖中芯国际等代工厂,这些代工厂产能有限。

沐曦在成立之初曾提出,公司计划推向市场的产品,为针对异构计算等各种应用的高性能通用GPU芯片,拟采用5nm工艺技术,专注研发全兼容主流生态的国产高性能GPU芯片。

“从两家公司目前的募资金额来看,可支撑3-5年研发,有助于推动国产芯片性能提升。”张孝荣说,但短期难解AI算力饥渴,“互联网大厂仍在囤积英伟达H20芯片,这是市场主流选择。”

上述数据中心人士称,目前中国算力存在供需错配,低质量算力过剩,而高质量的智能算力紧缺。不过,DeepSeek爆发后,大模型从训练阶段进入推理阶段,情况有所缓解。

“推理任务‘要求更低’,新一代国产芯片性能有所提升,又针对模型做了优化,刚好‘够用’,适应性也比过去会更高。”张孝荣说。

南方周末记者 施璇

责编 冯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