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诈盯上未成年人,家长孩子怎么防?
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孩子们算是玩嗨了,有大把的时间可以玩游戏、刷视频、追剧……然而,针对未成年人的陷阱随之而来。
记者从多地公安部门获悉,这个假期,涉娃电诈案件又出现了。

假民警对未成年人群友进行恐吓。本文图片由各地公安提供
“在针对未成年人的骗局中,我个人认为最需要注意的是追星诈骗以及游戏交易诈骗。”鄞州区反诈中心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相对而言,追星诈骗造成的经济损失更大,游戏交易诈骗则更为普遍。
追星骗局通常与冒充公检法诈骗“捆绑”,就是靠恐吓,欺负未成年人涉世未深。
5月1日,家住市区某街道的15岁少女小赵(化名)在家中刷短视频时,有陌生人发来消息,称某明星即将开启独家直播,并且附上一个QQ群二维码。作为“铁粉”的小赵毫不犹豫扫码进群。
不久后,一名自称“网络警察”的人员现身群内,声称要对所有成员进行身份核查。在对方的连番恐吓与诱导下,涉世未深的小赵瞬间慌了神,按照对方指示添加群主QQ,之后与所谓的“律师”沟通。

“律师”上场,忽悠孩子转账,注意看其实系统已有反诈提醒。
在与“律师”的通话中,小赵被彻底“拿捏”。对方又以配合调查为由,编造各种看似合理的理由,诱导她拿起母亲手机进行操作。
小赵在恐惧与紧张中,将母亲微信、支付宝里的所有资金,悉数转入指定银行账户……当手机上不断弹出验证码短信,小赵意识到不对,慌忙向母亲坦白,但为时已晚,损失5万多元。

游戏交易诈骗,孩子很容易中招。图片来源于新华社
游戏交易诈骗,出现的频率更高,中招的孩子也更多。
5月2日早上,家住某镇的12岁少年小张(化名)在玩某款竞技手游时,通过“招募”渠道结识了一名“游戏博主”。对方称,只要小张肯花钱,可以带他边打游戏边拍素材,等游戏视频剪辑出来后会将钱返还。
心动不已的小张随即添加对方微信,随后被拉入一个“素材群”。他按要求在群里多次发红包,后又点击对方发来的购物链接帮忙“代付”。骗到钱后,对方又以各种理由要求小张删除聊天记录、清空付款记录并退出微信群。
直到5月3日早上,小张母亲发现孩子微信里的零钱没了,才知道这件事。他们试图再次联系对方,却发现已被“拉黑”。意识到被骗后,母子俩立即向派出所报警。

家庭、学校、社会需合作构建守护孩子的反诈安全网。
“前不久,北仑出现过孩子被忽悠后用儿童智能手表刷单的案例。这是以前没碰到过的新手法。同样,冒充公检法诈骗未成年人,也是今年突然流行起来的。”宁波公安相关负责人说,有鉴于此,家庭、学校、社会有必要加强合作,全力构建守护孩子的反诈安全网。
具体而言,家长要守好第一道关。每逢节假日,涉娃电诈多发,主要原因就是孩子触网时间变长且家长监护出现了“漏洞”。此外,很多家长的网银密码“失守”,骗子能通过孩子完成转账步骤。
因此,警方提醒各位家长,要设置安全性相对较高的支付密码,并且不要轻易向孩子透露。同时,要取消“免密支付”。这条建议属于防患于未然,是治标之策。
而治本之道,在于平时的反诈防骗教育。家长及学校需反复教导孩子:上网时不要相信陌生人,也不要随意点击对方发来的链接或下载APP,记住“天上不会掉馅饼”。同时,具体有哪些骗局,也要多关注、多学习反诈中心最新科普内容,然后转达给孩子。
最后,家长、学校发现孩子被骗后,要第一时间报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