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丨98岁老兵张景元:用血肉之躯架起电话“生命线”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05 03:01:00    

■时光守护者·致敬永不褪色的荣光

在临沂客户端讯 从年少时的放牛娃,到16岁扛旗当儿童团团长抗日送情报,再到战场上用血肉之躯架起电话“生命线”,费县98岁的老兵张景元将“忠诚”二字刻进每一个战斗与坚守的细节里,如今仍寄语青年“我们创业,你们守业”,让红色精神在代代传承中熠熠生辉。

16岁当儿童团长

他步行40里送情报

1927年,张景元出生在临沂费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自打记事起,“饿肚子”就是生活的常态。为了给家里减轻负担,他很小就去地主家放牛、放羊,天不亮就牵着牛羊上山,直到太阳落山才回家。

1943年,日本的部队开进了费县梁邱镇,烧杀抢掠的消息传遍了各个村落,平静的乡村瞬间陷入恐慌。这一年,16岁的张景元已经长成了半大少年,看着乡亲们被鬼子欺负、粮食被抢走、房屋被烧毁,他攥紧了拳头,心里生出一股不服输的劲儿。也就是在这时候,当地党组织号召成立儿童团,组织青少年为八路军做后方支援,张景元第一个报了名,因为年纪稍长、做事机灵,他被大家推选为儿童团团长,手下带着庄上二三十个和他一样心怀热血的孩子。

“我们儿童团主要是站岗放哨、传递情报和支援前线,让八路军吃上,穿上,好打仗!”张景元说,他们在村子周边的路口、山坡站岗放哨,手里拿着红缨枪,眼睛瞪得溜圆,一旦发现可疑人员就立刻用约定的暗号通报;到了晚上,他们又忙着给八路军送物资,把乡亲们连夜赶做的鞋袜、省下来的粮食打包好,揣在怀里悄悄送到指定地点。

最让张景元难忘的,是1943年夏天那次在村头白果树下的情报传递。“梁邱镇据点的鬼子,每五天一次沿固定路线经季作村去大安村联络,那棵几人合抱的白果树是他们的歇脚地。”把情况摸准后,他沿着田埂一路小跑,步行了40里赶到了八路军的联络点。

“枪架起来,手榴弹也扔出去!”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张景元的声音依旧带着激动。随着几声清脆的枪响和手榴弹的爆炸声,坐在树下的鬼子顿时乱作一团,八路军战士趁势冲锋,一举消灭了60余名敌人。

胜利的喜悦还没持续多久,报复就来了——不到三天,日军集结大批兵力对村子进行“扫荡”,他们挨家挨户搜查,见人就杀、见房就烧,把乡亲们藏起来的粮食全部抢走。混乱中,张景元的二哥正好和鬼子迎面撞上,没等他反应过来,鬼子的刺刀就刺进了他的胸膛。也就是从那天起,“打跑侵略者”的信念,在他心里扎得更深了。

从儿童团到民兵,他一直冲锋在前。1945年8月,当“日本投降了”的消息传到费县时,听到消息的那一刻,张景元和村民们一起蹦着跳着欢呼:“晴天啦!鬼子被打跑啦!”

“徒手导电”

他用血肉之躯架起电话“生命线”

1947年,张景元如愿穿上了军装,成为陈毅部队三纵七师警卫连的一名战士。后来部队调整,他又被调到刘伯承部队18军54师警卫连,因为头脑灵活、手脚麻利,上级把他分配到电话班,成了一名电话兵。那时候的张景元还不知道,这个看似“不扛枪”的岗位,却在战场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根细细的电话线,连接着师、团、营、连四个指挥所,是指挥战斗的“生命线”,而他的任务,就是用生命守护这根“线”。

参军后的日子里,张景元和战友们跟着部队南征北战,足迹遍布山东、江苏、河北、河南、浙江、安徽、湖北、湖南、贵州、四川、云南等十几个省份,每一场战斗都打得艰苦卓绝。

让张景元刻骨铭心的是1947年挺进大别山时的那次“徒手接电话线”。当时,部队刚进入大别山腹地,就遭到了国民党军队的猛烈阻击,敌人不仅修建了大量碉堡,还配备了飞机、大炮,火力远远超过他们。

激战至次日上午,关键的电话线突然被炸断。命令下达:抢修!第一批四名战友冲入火网,瞬间全部牺牲。再派四人!张景元在列。就在他们快要接近断线处时,敌人的探照灯突然扫了过来,机枪再次响起,身边的两名战友瞬间没了动静——只剩下张景元和另一名战友。

线头相距二十米处,战友拽住一端,张景元带着另一端线头,正当要接线时,战友已中弹,无法挪动。“我爬过去,抓住他手里的线,然后在手上缠绕了几圈,另一只手将另一侧的电话线紧紧攥在了手中,那一刻,全身都麻了!”电流瞬间贯穿张景元的身体——他用身体接通了电话线!剧痛与麻木交织,时间仿佛凝固。

后来他才知道,正是因为他的“徒手导电”,才保障了指令及时传到了前线,部队最终成功突破了敌人的封锁,打赢了这场硬仗。而他也因为这次英勇的举动,荣立二等功,并且在战后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我们是创业 你们是守业

他寄语青年:要把国家建设得更强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组织上考虑到他常年作战,身上有不少伤,想把他调到条件好的机关工作,可他却找领导主动请缨到最需要的地方。

1950年,张景元跟着筑路大军来到四川二郎山。二郎山海拔3400多米,山顶终年积雪,空气稀薄,当地人说“二郎山,鬼见愁,飞鸟也难留”。那时候没有大型机械,修路全靠双手:用钢钎凿石头,用锄头挖泥土,用箩筐运碎石。张景元和战友们每天天不亮就上山,中午啃几口冻硬的馒头,晚上住在漏风的帐篷里,被子上常常结着冰碴子。

就这样,他在二郎山待了两年多,直到康藏公路(后改称川藏公路)顺利通车。当第一辆卡车从公路上开过时,藏族乡亲们围着卡车欢呼,有的还向筑路战士们献哈达。张景元站在人群里,看着自己和战友们用血汗筑成的公路,从山脚蜿蜒到山顶,心里满是自豪。

1962年,张景元举家五口回到费县梁邱镇书房村,积极投身农村建设,带领群众、知青们开山辟地,改造农田,种植果树、板栗。他还带领乡亲们兴修水利,建设灌排设施,先后参加双山水库、许家崖水库、洞子崖水库的修建工作,修建水渠700多米。

2019年10月1日,张景元受邀参加了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仪式。“当时我坐在第17辆礼车的第10号座位,前面是导弹方队,能看到东风导弹和洲际导弹。看到国家富强,我激动得掉眼泪!”张景元说,礼车经过天安门时,他庄严地向主席台敬了一个军礼。

如今,张景元已经98岁高龄,虽然腿脚不如从前灵活,但依旧精神矍铄。每当有年轻人来看他,他会拉着对方的手,慢慢讲述过去的故事。他总会认真地说:“我们这一代人,打鬼子、建国家,是在‘创业’;你们是国家的接班人,一代更比一代强,是‘守业’,要把国家建设得更强盛。”

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吴慧 付如宸

编辑:江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