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英名|牺牲时,他挎包里揣着沾满血迹的手稿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4 07:43:00    

原标题:建湖县庆丰镇东平村以华中鲁艺教导主任丘东平烈士命名

牺牲时,他挎包里揣着沾满血迹的手稿

“‘谁爱自由,谁就要付予血的代价’,这是丘东平所作长篇小说《茅山下》里的诗句,他的一生就是对这句话的生动诠释。”8月18日,记者来到位于建湖县庆丰镇东平村的丘东平烈士陈列室,讲解员李京铭正在讲述丘东平烈士与《茅山下》的动人故事。

在东平村烈士陈列室,一本封面斑驳的《茅山下》静默如碑。图片来源:建湖发布

这位出生于潮汕地区的文艺青年,为抗战长眠于黄海之滨的盐阜大地上。这本反映新四军战斗生活的《茅山下》还没写完,定格在“第五章,一九四一,七,十一”这一页。

掩护学员撤离时不幸中弹牺牲

丘东平出生于广东汕尾市海丰县梅陇镇马福兰村一个农商之家,1924年进入海丰陆安师范读书,1927年参加海丰武装起义,并加入中国共产党。“九一八”事变后,他到国民党第十九路军中宣传抗日救国,成为拿枪又拿笔的革命者。

丘东平参加福建事变失败后, 1934年回到上海,和“左联”作家一起从事革命文学活动。全面抗战爆发后,丘东平参加了上海“八一三”抗战,随后又到济南、汉口、南昌等地,活跃在抗战最前线。

1938年春,丘东平加入新四军,1940年10月随陈毅来到盐城。新四军、八路军会师盐城后,他担任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教导主任和苏北文艺界协会第一届理事,并代表院长刘少奇主持全院工作。鲁艺华中分院成立后短短半年里,“以艺为武器”,其艺术创作与演出繁荣了根据地文化事业,为抗战文艺战线培养了大批人才。

1941年7月,日伪军对苏北发动第一次“大扫荡”,丘东平和许晴、孟波等率领华中鲁艺第二大队师生、新安旅行团共200多人转移。24日凌晨4点多,他们途经建湖县北秦庄时,被日伪军包围,一座小木桥成为突围的唯一希望,却被日军火力网封锁着。丘东平沉着指挥大家撤退,他冲过木桥后,用手枪点射敌人掩护其他学员北撤,被子弹击中,后因伤势过重不幸牺牲。临终前,他的挎包里仍揣着沾满血迹的《茅山下》手稿。那年,他31岁。

“莫回顾你脚边的黑影,请抬头望你前面的朝霞……”在丘东平烈士陈列室,一本封面斑驳的《茅山下》静躺在展示柜中,泛黄纸页透出钢笔墨迹。“丘东平以钢笔为刺刀、以稿纸为战场,这是文艺战士的担当!”李京铭介绍,新中国成立后,当地县、乡政府将丘东平等华中鲁艺烈士殉难所在村命名为东平村。2021年5月,村里收集整理好丘东平的事迹后,在村支部设立丘东平烈士陈列室,里面摆放着丘东平的文学作品。

每年10多万人次瞻仰烈士陵园

华中鲁艺抗日烈士陵园正中矗立着一座方碑,碑身近似五条直线,象征着五线谱,下方黑色大理石墙壁上,刻着1380多名烈士名字,纪念碑后是群墓,前排东侧为丘东平烈士墓,西侧是许晴烈士墓。

图片来源:建湖发布

时光回溯到1984年,在烈士殉难地正南方向,庄严矗立起华中鲁迅艺术学院殉难烈士纪念碑;1988年12月,在县城镇西村建成烈士纪念塔。2013年,在华中鲁迅艺术学院殉难烈士纪念碑西侧,建成建湖县烈士纪念馆(华中鲁艺烈士纪念馆)。

走进纪念馆大厅,以华中鲁艺师生为原型的大型铜像雕塑栩栩如生,将人们带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年代。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一件件珍贵的实物,无声地讲述着文艺抗战的烽火岁月。

这片占地35亩的烈士陵园内,苍松翠柏掩映着汉白玉浮雕墙,四季鲜花环绕着英烈英名碑。这里作为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年均接待量超10万人次。

几十年过去,陵园树木愈发葱茏,烈士陵墓也光洁如新。一大清早,守墓人姚洪流就开始了十几年如一日的工作:打扫卫生,清理墓碑,修剪杂草……“我每天都会巡视清理,把烈士们的安息之地守护好。”77岁的姚洪流说。

“东平村将英烈精神传承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通过开展‘鲜花献英烈’‘红色记忆追寻’等主题活动,让镌刻在纪念碑上的烈士名字,成为口耳相传的鲜活故事,并将这份精神力量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庆丰镇东平村党总支副书记熊君说。

振兴乡村是对烈士最好的告慰

在丘东平战斗过的这片土地上,人们并没有忘记为国捐躯的烈士们。在庆丰镇,仍有用烈士名字命名的“东平村”“东平桥”“许晴桥”……当年女学员们殉难的那条河依然奔流不息。

“从小到大,每逢清明节,我们都会去建湖烈士陵园扫墓踏青。”李京铭说。她是土生土长的建湖姑娘,怀揣着对家乡的热爱与对红色精神的崇敬,从名企返乡,报名参加建湖县百名菁英“强村行动”,来到东平村担任党总支书记助理。她深入挖掘抗战历史,成为建湖县党员教育“百人讲师团”成员与先锋主播。她将丘东平烈士的英勇事迹娓娓道来,“我要把烈士的故事讲好,让更多人了解东平村。”

如今,东平村年均接待游客超6万人次。为了更好满足参观者需求,村里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新建的医疗服务室、修缮的桥梁、新建的垃圾池、改善的道路……一项项惠民工程落地,让人们在感受红色文化的同时,也能享受到舒适的乡村环境。

图片来源:建湖发布

对先烈最好的告慰,就是把家乡建设好。作为传统农业村,东平村从2023年起全面实施土地综合改革,守牢“农民权益不缩水、收益水平不降低”两条底线,通过“三整一治”工程,有效提升土地产出效益,集体新增耕地面积和年新增集体收入大幅增长。“去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5万元,十年间增长200%。”东平村党总支书记陈建忠说。

走在乡间的公路上,绿树繁花相映成趣,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映入眼帘。“土地流转有收入,孩子外出能赚钱,村里设施齐全,生活不比城市差。”村民唐明祥感慨道。

“当年,烈士用鲜血浇灌了追求解放的理想之花;今天,我们要用创新实干培育乡村振兴的丰硕之果。”陈建忠说。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华 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