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起底工作室”何以破圈?记者徐潘依如分享“三个秘诀”
在国际传播舆论场上,有一个名为“起底工作室”短视频账号备受海外关注,不少网友对它的点评是一个字:刚。它长期聚焦国际上各项涉华议题,有力驳斥虚假涉华观点,传递中国声音。开号以来,遭遇了三次封号、十余次的贴标、无数次的算法打压,但依旧敢于“刚到底”,向世界讲述真实的中国。
5月27日,在2025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的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论坛上,中国日报社记者、起底工作室主持人徐潘依如作主题发言,她用三个“变革”讲述了起底工作室的突围之路:叙事方式的转变、传播渠道的重构和技术手段的革新。
在她看来,叙事方式的转变,要从“宏大叙事”走向“情感共振”。
“有时候我们绞尽脑汁写出一篇逻辑缜密、立意深远的长篇大论,结果却不如一段朴实动情的小故事传播得广、打动得深。这不是因为宏大的叙述不重要,而是因为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观众更愿意先‘被看见’,然后才愿意‘看见你’。这意味着,报道要有温度,传播才能有回响。只有先赢得五秒钟的驻足,才有可能赢得五分钟的沉思。”徐潘依如说。
“讲好中国故事,我们靠的不是抬高音量,而是贴近心跳。”徐潘依如指出,当政策话语不再停留在“庙堂之上”,而是走进了“人间烟火”,当媒体将心比心,用贴近生活的语言去叩响同样滚烫的人心,传播的叙事革命已经悄然发生。
传播:在意点赞率、完播率和算法推荐
在传播渠道的重构方面,徐潘依如指出,以前主流媒体拼的是发行量和频道覆盖,现在更在意的是点赞率、完播率和算法推荐。
“传播不再是‘发出去’,而是‘能不能被刷到、被看完、被共鸣’。”徐潘依如指出,对于国际传播来说,短视频打破了语言的壁垒,让中国媒体在国际舆论场有了弯道超车的机会。短视频带来的,不仅仅是话语权的“平权”,更是一场生产方式的革命。

技术:AI已成为信息战的新武器
“AI已成为信息战的新武器,起底工作室对此深有体会。”徐潘依如举例,两年前,ChatGPT横空出世,起底工作室在众多媒体中最早提出了它在涉疆等问题上存在训练数据偏见,当时这组报道被200多家外媒引用探讨。
“AI创新不是为了炫技,而是在抢占阵地。当全球信息战场被AI算法撕开新战线,主流媒体要跑在前面,而不是追在后面。”徐潘依如指出,时代在变,技术在变,叙事在变,传播渠道在变,但有些东西永远不变:对真相的尊重,对专业的坚守,对使命的执着。系统性变革不仅是设备的更新换代,更是思想的觉醒和战略的自信。今天媒体站在AI与人文、现实与虚拟、东方与西方的交汇点上,用的是新技术,说的是新语言,传的是好故事,守的是正能量。
文 | 记者 柳卓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