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百色民众与新加坡友人共庆中新建交35周年

    中新网广西新闻6月4日电(梁力升 唐雅屏)6月3日,来自新加坡的儿童、家长、大学生、文化导师代表走进广西百色市右江区龙景街道江凤村那西屯,参与中新建交35周年文化综艺电视节目《我们来了》Let's Go China侨约八桂的录制,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在右江区那西文化艺术中心,扎染技艺体验活动激发新加

  • 全球连线|美国大学师生走进河北 为民间交流注入青春活力

    来源:新华社5月29日至6月5日,美国中央密苏里大学师生一行10人,来到河北省衡水市,与衡水学院师生联合举办“文化互鉴、生态共赏、技艺传承”青年夏季文化交流活动。美国师生在衡水、石家庄等地参观走访,参加跨文化课堂、中国传统习俗体验、湿地生态探索、非遗技艺传承及学术研讨,促进中美青年彼此了解,增进双方

  • 守护优秀传统文化|非遗传承人黄文华:以网为桥 传播建窑建盏文化

    建窑建盏制作技艺区级代表性传承人黄文华是一位90后,他在烧制建盏的同时,用镜头搭起文化传播的桥梁,让建盏文化跨越山海,走进千家万户。建窑建盏制作技艺区级代表性传承人 黄文华在晚上7点我们会再次开播,那个时候温度会达到1260度,也大概到了我们的指定温度,那个时候我就没办法跟大家聊天了,我完全没有时间

  • 64年坚守!慈溪坎墩老街最后一位揫桶匠

    斑驳的石板路蜿蜒在慈溪的坎墩老街,时光仿佛在这里放慢了脚步。在老街396号,一间古朴的老屋里,76岁的揫桶匠胡和朗,正用布满老茧的双手,编织着一段跨越64载的匠心传奇,他宛如一位执着的文化守护者,在岁月长河中坚守着渐渐沉寂的揫桶技艺。走进老屋,一股淡淡的木香裹挟着岁月的气息扑面而来。常来串门的老街坊

  • “矿渣山”变“网红村” 山西晋城司徒小镇的共富密码

    中新网晋城6月28日电 (杨佩佩 杨杰英)漫步山西晋城司徒小镇,打卡文创集市、品尝特色小吃、观看民俗表演,感受六尺巷活色生香的烟火气。夜幕降临时,欣赏非遗绝技“打铁花”,铁树银花与古建筑交相辉映,恍若穿越盛世。夜幕降临时,欣赏非遗绝技“打铁花”,铁树银花与古建筑交相辉映,恍若穿越盛世。 武俊杰 摄“

  • 芝麻开门见匠心

    一头毛驴一盘磨,千滴汗水一升油。在大名的街头巷尾,小磨香油的醇厚香气穿越四百余年,至今仍萦绕在人们的味蕾与记忆深处。近日,记者走进邯郸道上的学步桥小磨香油文化馆,见证匠人刘建堂如何以石磨为笔、芝麻为墨,书写传统技艺的传承答卷,也聆听游客们在这缕香气中品出的时代乡愁。一盘石磨转出舌尖记忆“一头毛驴一盘

  • 杜学智:从观赏石产业出发,看工艺美术创新的多元路径

      观赏石产业的发展通过多维度的创新实践,为工艺美术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其核心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材料创新:天然肌理激活设计语言  观赏石产业突破传统工艺美术对人工材料的依赖,将戈壁石、松花石、阿拉善玉等天然石材转化为艺术载体。这些石材的天然纹理、色彩和形态成为设计的起点,如将阿拉善玉通

  • 寻觅南阳老行当丨百余道工序,成就古法制作毛笔的百年老字号——匠心凝毫尖 书写“一笔”传奇

    笔、墨、纸、砚,被誉为我国古代文人书房中的四大瑰宝,见证了无数文人雅士的才情与智慧。无数文人墨客以毛笔为媒介,创作出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诗词佳作及书画艺术珍品。那么,承载着如此重要文化使命的书写工具——毛笔,其制作过程究竟是怎样的呢?4月13日,记者走进卧龙区潦河镇辛店村的赵氏笔庄,见到了78岁的毛